由建筑围合的院落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语汇。
研发大楼主要承载办公、科研和试验等功能,建筑平面呈“口”字形。一个可供人们观赏、休憩的庭院成为大楼的中心,研发楼内部的功能布局则围绕中心庭院环形展开。建筑立面界定出庭院的轮廓,并通过不同形式的窗户将庭院景观纳入室内。
接待中心主要承载会议、接待和餐饮等功能,建筑的功能单元东西一字排开,由木格栅后侧的带形走道串联起来,并穿插三个两层通高的空中院落。大、中、小三个庭院是体验自然的重要空间。内部空间营造 室内空间的设计强调其多样性,这源自使用功能的差异,而各单元之间有机联系又使它们成为一个整体。
研发大楼南侧门厅是一个两层通高的空间,光线成为塑造空间的主角,位于门厅上空三个直径1.5米的玻璃筒直接将顶部的天光直接引入到门厅。门厅南侧地面上长6米的采光地窗间接引入光线,为门厅增添了的庄重、静雅的空间氛围。位于水面上的休息平台为交流增添了几分轻松的气氛,在这里南面的光线和景观映入眼帘。
研发楼北侧以集约化的办公科研功能为主。天光沿走道直接射入一层,结合室内的绿化,使得室内环境充满生气。多样的功能空间,适应不同的办公科研需求,与室内的公共空间穿插在一起,营造出丰富的空间体验。景观环境塑造 设计采用白墙作为表面材料以突出建筑体型,同时也有利于对光线的引导和组织。研发大楼双层立面构成了轻盈的建筑外观。 待中心的木格栅立面则用以表达中国南方建筑的通透特点。
研发大楼的南侧和西侧形成了连续的景观水池,串联形成水景、庭院、绿化与建筑的多层次南北空间序列。大楼东西两侧部分底层架空,形成东西景观通廊。接待中心的设计注重将室外的园林庭院景观、灰空间与室内空间公共区域的景观之间的形成渗透,通过大量的借景和对景展现南方建筑的通灵,实现一种开放的交流氛围。生态技术策略 研发大楼的布局中,主要的办公空间被布置在大楼的南部和北部,卫生间、机房、储藏间等附属用房被布置在大楼的东侧和西侧,成为东西方向与外界接触的厚实的缓冲空间。
大楼南侧柱廊式的建筑体型形成南向的遮阳,达到夏季避免阳光直射,冬季将阳光引入室内的效果。西侧大进深的斜柱形式则兼顾了西向遮阳的功效。接待中心的功能布局上,走道和木格栅立面成为南向的缓冲界面,在保证自然通风的前提下,它兼顾成为了建筑南向的遮阳系统。
天窗与开放庭院积极地将光线引入到建筑内部,成为节约照明能耗的途径。利用高狭空间的走道、天井增进热压通风,可开启的地窗和天窗还为人工调节室内通风量提供了便利。震后现状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园区被改造成为临时安置受灾群众的爱心家园,中心广场成为医救受灾群众的临时场所。作为德阳市的避难急救场地,建筑及其广场凸现了各类办公园区的开敞空间在城市防灾工程中的重要战略作用。